对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而言,价格低、见效快的硝酸甘油是关键时刻的急救药。可最近,不少患者发现,常备的“救命药”不仅价格涨了好几倍,一些药店还断货了。记者发现,从过去的100片16元,到如今15片25.7元,硝酸甘油每片涨价近11倍。药企称,包装换新后,过去的生产线用不了了,改为手工包装,成本和工时都增加了。
药还是原来的药,只是更换了包装,其价格一路狂飙,而且还断货,这样的现象令人难以接受。诚然,更换包装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硝酸甘油开瓶后有效期较短,患者一次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改为15片小包装即可有效避免浪费,但换装后价格上涨幅度之大令人疑虑重重。
对于一家占据全国70%市场的药企来说,成本和工时增加导致药品价格狂涨的说法,不足以服众。其中有没有利益因素驱使、垄断因素作祟,也值得追问。从常识常理讲,药企卖的是药品,而不是包装,仅仅因更换包装就导致药品涨价近11倍,难免有借机涨价、牟取暴利之嫌。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包装成本怎可能如此高居不下?“救命药”价格狂涨,真的是正常市场化行为吗?
其实,“救命药”涨价和断供现象频频引发社会关注。近期有媒体采访多地医药市场、医院、药厂和药品流通企业,发现近两年来先后有100多种药品“火箭式”涨价数倍乃至数十倍,其中大多是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常用药。对此,多位业内人士介绍,主要是一些不良商人为牟取暴利,非法垄断药品原料造成的,而且这种涨价手法已经组织化、常态化、模式化。
药品是特殊商品,市场非万能。在“救命药”问题上,药企要么因价格低、利润薄而停产,要么更换包装药价暴涨,最终导致价格狂飙和“一药难求”现象周期性上演,让患者家庭雪上加霜。目前,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已取消,药企及药店可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销售,但市场“无形之手”有失灵的时候,特别当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药品价格上涨过快时,“有形之手”不能缺位。
建立完善的廉价药国家保障制度是治本之策,也是业内共识。对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的药品,国家应建立储备保障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同时形成一套补偿和激励机制,让药企有合理利润。在确保廉价药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开辟廉价药专供渠道,确保廉价药重回市场。此外,对各种乱涨价行为,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
2017年11月,针对媒体报道的“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现象,李克强总理曾批示:“白血病患儿缺药将使这些家庭雪上加霜,要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所反映问题,抓紧采取有效措施,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
包装换新后“救命药”硝酸甘油,涨价近11倍,经得起“将心比心”的拷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