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买买买,快递拆拆拆,纸盒子一个套一个,气泡垫一层又一层,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收快递的时候成为当下很多人的生活写照。我们在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享受着快递改变生活的同时,包装污染的环保压力却在与日俱增。
何时才能无负罪感地买买买?不急,绿色快递包装就要到来,近日,快递包装分别在绿色产品认证和国家标准方面迎来重大突破。
图片源自网络
快递包装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
快递包装也要有绿色身份证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统一管理、共同规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根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共同组织推动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工作。
快递绿色化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焦点,但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绿色包装并不多见。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李女士是典型的网购达人,但她直言,自己收到的包裹多数为普通包装,并无明显的“绿色”标识。
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迈入600亿时代,但业内人士透露,在现行的600亿快递量中,绿色包装使用数量可能不超过10亿,占比尚不足2%。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已经提上日程,根据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将共同组建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技术专家组,研究认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和认证规则,并对认证目录和认证依据实施动态管理。国家邮政局负责发布技术要求,制定快递包装绿色产品推广应用政策,推进认证结果采信。
意见明确,从事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应根据认证业务需要,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展与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相关的检测活动,并对依据有关检测数据作出的认证结论负责。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应当分别建立认证、检测全过程可追溯工作机制,对认证、检测全过程做出完整记录并归档留存,保证认证、检测各环节和结果可追溯。认证机构应当公开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认证细则、收费标准、获证产品及生产者等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查询,并按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报送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实施情况以及获证产品信息和证书暂停、撤销或注销等信息。
那么,通过认证的绿色快递包装会长什么样?对此,意见明确,绿色产品标识的使用应符合《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要求。
绿色产品标识样式
记者查阅管理办法,其明确,获得认证的产品或其随附文件使用绿色产品标识时,应同时在绿色产品标识右侧标注发证机构标志;同一产品获得两家及以上认证机构颁发的绿色属性认证证书时,标注相应全部发证机构标志。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推行统一的涉及资源、能源、环境、品质等绿色属性(如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等,以下简称绿色属性)的认证制度,认证机构按照相关制度明确的认证规则及评价依据开展的认证活动。
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加快
据了解,目前快递使用的包装主要以瓦楞纸箱、胶带或塑料袋为主,里面填充了一些塑料薄膜、防震泡沫等填充物,这些包装的使用也将有统一的标准。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的《2020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中,多项涉及快递物流业。
要点第62条规划要求出台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加快制定一批国家标准。要点还要求健全绿色包装标准体系,修订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国家标准,制定包装适宜度分级评价等标准。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也采取快速程序发布两项快递绿色包装相关国家标准,《快件航空运输信息交换规范》和《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递运输与投递用包装塑料膜、袋》,将分别于今年7月1日和10月1日起实施。
《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递运输与投递用包装塑料膜、袋》国家标准规定了用于物流快递运输用、投递用全生物降解包装膜、袋的产品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储存等方面的内容。这项标准有利于引导快递业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包装,提高物流快递运输与投递用包装塑料膜、袋的降解处理和回收利用水平。
图片源自网络
国家标准《快件航空运输信息交换规范》聚焦解决航空运输快件信息交换不畅的问题,提出了快递服务组织与航空运输企业之间快件运输信息交换的内容、流程、格式等要求。标准对减少航空运输二次包装、降低快件交运航空运输环节中的包装破损有重要意义。
END
封面图来源:网络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秦超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